“748”工程50周年纪念(序言)

2024-08-01
来源:中国印工协

2024年是“748”工程设立50周年。50年前的1974年8月,原四机部(电子工业部)、原一机部(机械工业部)、中国科学院、新华社、原国家出版局等单位联合发起,设立了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“汉字信息处理系统工程”,简称“748”工程。该工程设立的目的是为了改变我国印刷行业的落后面貌,解决汉字的计算机信息处理问题。


1.jpg


1975 年初,北京大学的王选及陈堃銶夫妇得知了“748”工程,被其中的子项目“汉字精密照排系统”的巨大价值和难度强烈吸引,开始自行设计和研究。经过反复思考和试验,王选发明了“轮廓加参数”的高倍率信息压缩技术以及汉字字形信息高速复原技术,不仅能够将汉字的信息量显著压缩,并且能够保证变倍到各种字号后的文字质量。尤其是字形信息复原技术,适合硬件实现,并在后期设计实现了加速字形复原的超大规模专用芯片,创造了当时世界最快的汉字字形复原速度。在攻克了上述汉字信息处理难题的基础上,王选做出前瞻性地决策,越过二代机、三代机方案,直接研制当时世界上还没有商品化的四代机,也就是激光照排。正是王选的这些颠覆式技术创新,开启了中国印刷史上的又一次技术革命。


2.jpg
王选和陈堃銶,既是生活伴侣,又是工作搭档


1979年7月,王选团队用汉字激光照排系统输出了第一张报纸样张《汉字信息处理》;1980年9月,又排出第一本汉字图书的样书《伍豪之剑》。1985年5月,华光Ⅱ型系统通过国家鉴定,在新华社投入运行。随后,经济日报社决定试用汉字激光照排系统,对于时效性要求很高的日报来说,采用还不够成熟的汉字激光照排系统是一个巨大的考验。经过了科研人员艰苦不懈地改进以及经济日报社的紧密配合,系统不断成熟。1988年7月,经济日报社印刷厂卖掉了全部铅字,成为第一家全面淘汰铅字并转为激光照排的日报社。1988年,华光Ⅳ型投入批量生产,性能比华光Ⅲ型优异得多,自此在中国掀起了“淘汰铅与火,迎来光与电”的印刷技术革命。


3.jpg
汉字激光照排系统原理性样机和首张报纸样张


在汉字激光照排系统的研制和推广的过程中,国家给予了大力支持。1982年8月,范慕韩任组长的国家经委印刷技术装备协调小组,组织各部门研究制订发展我国印刷技术装备的“六五”后三年以及“七五”规划,提出“自动照排、电子分色、胶印印刷、装订联动”16字发展方针。“16字方针”为我国印刷业彻底淘汰铅排、铅印,全面普及照排胶印的发展指明了路径。1985年,中国印刷及设备器材工业协会(以下简称“中国印工协”)正式成立,范慕韩同志任会长,机械部、电子部、轻工部、化工部、原文化部、中国科学院六个相关部门各推荐一位副部级领导任副会长。中国印工协成立后,继续以大印刷观的理念统筹推动印刷工业的振兴与发展。20世纪90年代,中国印工协组织研究论证印刷专项产品结构调整方向及重点,确定了“印前数字、网络化;印刷多色、高效化;印后精美、自动化;器材高质、系列化”的28字方针。“28字方针”不仅有力地推动了我国印刷设备及器材工业的发展,而且对整个印刷业的技术进步起到了重大的引导作用。


4.jpg
1987年7月4日,王选、陈堃銶与学生们在北京大学旧图书馆内计算机研究所机房内


据统计,从“六五”至“九五”计划期间(1981—2000年),累计安排了包括汉字激光照排技术在内的印刷技术改造专项261项,完成总投资27.92亿元,对200多个骨干企业进行了技术改造。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,印刷行业经历的规模最大、范围最广、投资最多、历时最长的一轮技术改造。也是在这个过程中,完成了“告别铅与火、迎来光与电”的印刷技术革命。


5.jpg
王选荣获2001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


在2000年由中国工程院等单位组织的“20世纪我国重大工程技术成就”评选中,王选主持的“汉字信息处理与印刷革命”项目名列第二位,仅次于“两弹一星”。王选也因为在“748”工程中的卓越贡献,获评为2001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。2002年6月28日,原国务委员、国家经委主任张劲夫在《人民日报》上发表“我国印刷技术的第二次革命”一文,文章写道:“汉字激光照排技术在改造我国传统的印刷业中发挥了巨大作用。如果说从雕版印刷到活字印刷是我国第一次印刷技术革命的话,那么从铅排铅印到照排胶印就是我国第二次印刷技术革命。”


为纪念“748”工程50年来的伟大功绩,中国印工协会刊《印刷工业》杂志推出“748”工程专题报道,走访了当年工程建设的技术研发核心代表、政府与行业支持的代表、市场推广的代表以及技术传承的代表。让我们从他们的言谈中,再次重温“748”工程克服重重困难,完成从科研攻关到市场推广,再到整个行业技术革命的历程。


阅读341
分享